西安民俗文化周至唢呐
2023-03-31 作者:周至唢呐 来源:www.drtjg.com
唢呐是一种表现力较强的民间管乐器,其在我国历史悠久,流行广泛,技巧丰富。其发音开朗豪放,嘹亮,刚中有柔,柔中有刚,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,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、嫁娶、礼乐、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。唢呐单吹,双吹,两人组合的单吹单打,三人组合的双吹双打,五人以上多于十人组合的混合班子,包括有丝弦,打击乐伴奏的戏曲坐唱。其传承历史、演奏风格、曲目通俗趣味,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、社会价值。周至唢呐经过不断发展,丰富了演奏技巧,提高了表现力,演奏组合形式上灵活多样,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,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、歌舞伴奏。
周至唢呐可追溯到唐朝。相传唐明皇女婿郭爱被流放周至勒马时,自解烦恼,将自己所戴的帽芯子盔上的铜管与房顶棚上的芦管结合在一起,做成唢呐吹奏音乐,并因此被皇帝特赦,留下周至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,成为周至唢呐的源头。因而勒马村吹唢呐之风代代流传、经久不衰。现在,周至唢呐主要分布在终南、辛家寨、侯家村、青化、竹峪、广济、翠峰等地。这其中,青化镇竹峪沟的唢呐,自清代相传,村民祖辈以演艺唢呐为生,一代一代用《宫车谱》相传,现已有13代传人。目前,参与红白喜事吹奏、开业典礼吹奏的唢呐共有13人左右。
周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,由哨、气牌、芯子、杆和碗五部分组成。它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、嫁、丧、葬、礼、乐、典、祭等仪式伴奏。特技表演有顶砖、挂壶、坠凳、口鼻同吹、喷火、哑巴戏等十多种吹法,堪称一绝。周至唢呐具有通俗性、趣味性、实用性的特点。它的通俗性首先表现于它的曲目标题性,通过标题给人们以解说联想,使人们易于了解和欣赏。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乐曲的“戴帽”、“穿靴”上。“戴帽”是指乐曲一开始先奏几小节后,才入正曲。其作用不仅为了统一音高与音速度,还有提示作用。常演奏的曲目有六七十首,有曲谱记录的就有二百余首。大型曲目有:《三难女》、《刮地风》、《雁落沙滩》、《水龙吟》、《赏宫花》、《飘雪花》、《单双放牛》等。“穿靴”指乐曲结束后,再奏一段速度较快的乐曲,它虽不完全与所奏乐曲要求一致,但能形成高潮,适应观众欣赏情趣的需要。周至唢呐演奏曲目在原有的实用性上有了创新和发展,艺人以吸收民歌,或创作歌曲为基调,进行改编尝试,以扩大演奏曲目范围,在日常演奏实践中,艺人精选了许多高难度的复杂技巧,从而发展和提升了唢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2014年,《周至唢呐》被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6年,《周至唢呐》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。为了保护周至唢呐,周至县文化馆全面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、建立艺术档案、深入开展理论研讨、成立周至县民间艺术表演团,使唢呐演奏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,更好的传承发展。
阅读:283 评论:0
以下购票入口均由携程旅行网提供服务支持:安全+放心+便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