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仓颉造字传说
2024-04-07 作者:西安旅游网 来源:www.drtjg.com
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安仓颉造字传说
长安仓颉造字传说是流传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民间传说,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人文始祖仓颉,创造汉字,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;汉字的出现,承载了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。因而,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据说在遥远的上古时代,洪荒草昧,万物蒙昧,人类尚处结绳记事的混沌时期。在这历史长河的一隅,位于今陕西白水的阳武村,诞生了一位非凡的婴孩——仓颉。他的出生,犹如一道破晓之光,照亮了沉寂的大地。那一日,农历三月二十八,被后世定格为仓颉的诞辰,也是华夏文明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。
襁褓中的仓颉,甫一亮相便震惊四邻。他面容独特,额宽如龙,四目熠熠,灵光闪烁,令目睹者无不惊叹。人们视他为天神下凡,寄予厚望。父母侯冈夫妇更是坚信,此子耳聪目明,四目所见,信息倍增,必有大用。
幼年奇才,妙笔生花
仓颉自幼便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观察力与表达能力。他仿若自然界的解码者,无论剑齿虎、大蜥蜴,还是龟蛇、象牛,皆能以简笔画的形式精准捕捉其形态特征。乡邻不解其趣,只道他不务正业。然而,侯冈夫妇深知,儿子的独特天赋,恰是未来成就一番伟业的基石。
随着年岁增长,仓颉的才华愈发耀眼。他能穿越密林洞察剑齿虎之踪,能透过碧波识破潜藏蛟蟒,采集狩猎之能远超常人。他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,亦学会了模仿劳动号子、吟唱狩猎歌谣,尽管无法记录,却在心中深深烙印。他将所见所闻以绳结记事,尽管绳结形态各异,却难以分辨,于是转而以简笔画记录在树叶、树皮或石片上,以此整理自己的“游记”。
黄帝赏识,左史之任
仓颉的才智与成就迅速传遍黄河流域,引起了部落联盟领袖轩辕黄帝的关注。正值仓颉三十而立之年,黄帝将其纳入麾下,赞誉其为“人下一君,君上一人”,赐姓“仓”,寓意其地位尊崇,仅次于黄帝本人。仓颉被任命为左史官,负责记事,辅佐黄帝开创中华伟业。
结绳之困,造字之思
在协助黄帝处理政务的过程中,仓颉遭遇了结绳记事的局限。当黄帝欲与炎帝谈判时,仓颉被要求整理炎帝侵犯边境的罪证,然而面对绳结记录的混乱与模糊,他无法准确提供所需信息,导致黄帝在谈判中陷入被动。黄帝虽责备仓颉,却也激发了他改革记事方式的决心。
仓颉听从母训,深入民间,广采众议。他发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经久不变,石刻图形亦能长久保存,顿悟文字的雏形。他将这些符号用于记录时间、地点、人数等关键信息,使得第二次谈判时,黄帝得以凭借精确数据说服炎帝,实现了炎黄联盟的巩固。
黄帝对仓颉的贡献大加赞赏,命其专司文字研究与创造。仓颉自此肩负起文字初创的大任,一边创字,一边教授民众。然而,家乡民众因劳作繁重,对文字学习持消极态度。黄帝建议仓颉南下至现今的长安地区,那里的人们善于思考且饮食习惯利于学习。仓颉遂率弟子南行,历经四十九天,抵达长安。
长安之地,字源初现
长安一带水草丰美,鱼类丰富,人们生活富饶且思维活跃,仓颉在此找到了理想的造字环境。他与当地猎人、渔人、农人交流,通过辨识各类动物足迹,萌生了以象形为基础创造文字的灵感。他让学生们尝试创作,最终筛选出与实物相似的符号,确定为相应事物的字形。
黄帝为减轻仓颉奔波之苦,命人造土台供其观测天地万象,创造文字。仓颉登台凝望,将所见之物化为字符:“日”字圆中一点,象征太阳之形与地位;“月”字以弯月为雏形,逐渐演变为今日之形;“人”字如侧影,直观展现人体轮廓;“山”字三峰并立,层次分明;“水”字瀑布河流,水珠点点,生动描绘水流形态;“天”字仿人伸展,象征头顶苍穹;“休”字巧妙组合,传达人倚树歇息之意。如此这般,仓颉夜以继日,创造了无数文字,其数量之多,犹如一石谷子之粒。
仓颉造字的传说,不仅象征着先祖的智慧与勇气,更寓含了为民众福祉敢于创新的精神。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,推动他们锐意进取,创新拼搏,传承并发扬华夏文明。
仓颉遗泽,字脉永续
仓颉所创文字,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变,约有九成七演化为现代汉字,其余则散落在边疆与异域,为其他民族文字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朝鲜文、日本文中,仍可见汉字深远的影响。仓颉造字的传奇,犹如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,讲述着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变迁,展示了文字作为文化基因的力量。
仓颉,这位被誉为“史皇”的四目奇人,以其无与伦比的智慧与毅力,终结了结绳记事的时代,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。他的造字传说,不仅是对个体天赋与努力的颂扬,更是对华夏先祖集体智慧的礼赞。这一传说穿越时空,历久弥新,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,激荡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灵,提醒我们珍视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继续书写属于华夏民族的辉煌篇章。
阅读:148 评论:0
以下购票入口均由携程旅行网提供服务支持:安全+放心+便捷